“你可能在电影或新闻里见过实验室的小白鼠,它们白白胖胖,总被关在透明盒子里。
为什么科学家总爱用这些小动物做实验?难道不能换只猫或者猴子吗?其实背后有很现实的科学原因。
第一,它们和人类“基因相似”。
别看老鼠贼头贼脑,它们的基因和人类有八成相似,许多生理反应和人几乎同步,比如心脏跳动、消化食物、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方式,甚至某些癌症的发展过程,都能在小白鼠身上“复刻”出来。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还能让它们患上类似人类的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相当于定制了一群“迷你病人”,用来测试新药或研究病因。
第二,它们“效率超高”。
小白鼠怀孕三周就能生一窝,一次生6-12只,幼崽两个月就长大成熟。科学家如果研究一种遗传病,可能几个月就能观察几代老鼠的变化,而同样研究放在人类身上可能要等几十年。再加上它们的寿命只有2-3年,科学家能快速看到衰老或长期疾病的影响,这对研究老年病特别重要。
第三,它们“省心又便宜”。
一只小白鼠只有鸡蛋那么重,吃得少、住得挤,养一千只的成本还不如养一只猴子高。实验室里的小白鼠基本都是“近亲繁殖”,基因几乎一模一样,就像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实验结果不容易出错。如果换成野外的老鼠,可能因为基因差异太大,吃同一种药有的病好了,有的却死了,数据根本没法用。
第四,伦理压力小。
虽然用动物做实验始终存在争议,但比起猴子、狗等“高智商”动物,公众对小白鼠的接受度更高。国际科研规则对它们的管理也相对宽松,毕竟如果所有实验都用猩猩,伦理审查可能永远通不过,科学发展也会受阻。
当然,小白鼠也不是万能替身。比如它们不会得人类的抑郁症,对某些病毒的反应和人不同,这时候科学家才会用更复杂的动物(比如猴子)。
但综合来看,小白鼠就像科学界的“经济适用房”:成本低、效率高、够实用。过去一百年,它们帮人类研发了无数疫苗、抗癌药,甚至新冠疫苗的早期试验也靠它们“打头阵”。下次再看到实验室的小白鼠,不妨默默感谢这群“迷你英雄”——虽然它们自己可能并不知情。”
乔治的耳机里播放着刚刚搜到的关于小白鼠的科普,通俗易懂,但他在意的是原来小白鼠不会得人类的忧郁症,那么小白鼠也会感到lonely寂寞吗?就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