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宇坐在县档案馆的古籍修复室里,看着眼前泛黄的《西山县志·光绪版》。书页间夹着的灵泉草标本虽已干枯,叶脉纹路却依然清晰,与他胸前的玉佩产生微弱共振。修复台前的显微镜下,清代县志编纂者的眉批隐约可见:“沈家献粮事,疑与灵泉有关,然无证,姑记之。”
“明宇先生,”档案馆长指着县志中的模糊记载,“这段‘光绪三年,沈家献粮千石赈饥’的记录,县史办一直想考证真伪。您作为沈家后人,可有相关族谱记载?”
“确有其事,”明宇戴上白手套,翻动沈家祖谱的影印本,灵泉草汁书写的密文在紫外线灯下发亮,“不过献的是‘后山窖藏的陈粮’,并非什么‘灵泉’。县志里的‘灵泉’二字,可能是笔误。”他知道,所谓“陈粮”实则是空间加速种植的灵泉稻,而“灵泉”二字,是清代祖先故意留下的迷雾。
与此同时,清禾在空间的“历史数据中心”监控着全球的古籍数字化进程。林夏的警报声从对讲机传来:“姐,剑桥大学的AI系统正在解析《西山县志》的扫描件,他们的‘历史异常检测模型’标记了沈家与灵泉的关联。”
“启动‘雾隐文献’计划,”清禾果断下令,“用灵泉链的量子节点入侵数据库,在相关段落插入‘虫蛀’‘水渍’等干扰图案。陈川,你研发的‘古籍记忆干扰器’该派上用场了。”
陈川的笑声带着机械质感:“已经在剑桥的服务器里种下‘考据病毒’,他们的AI会突然迷上‘清代粮政制度’,自动忽略沈家的异常记录。”
明宇在档案馆的修复工作持续了三个月,表面是修复县志,实则是系统性地改写与沈家相关的“异常记载”。他用灵泉树脂仿制虫蛀痕迹,覆盖了光绪版县志中“灵泉”相关的二十余处记载,又在民国版县志的“实业志”里增加了“沈家木工作坊”的详细记录,将灵泉的痕迹转化为“地方手工业传奇”。
“明宇,”沈默兰在视频会议中点头赞许,“清代祖先用‘笔误’误导史官,你用‘虫蛀’迷惑AI,手段不同,智慧相通。”
然而,真正的挑战来自民间。某短视频博主在西山拍摄时,意外捕捉到灵泉雾气形成的“古代农官幻影”——那是空间防御系统的临时故障。视频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西山灵泉显灵#的话题登上热搜,甚至引来考古学家的关注。
“明宇哥,”沈明宇的表妹沈晴在监控室里展示视频分析,“博主用了AI增强画质,幻影的服饰细节与明代农官画像高度吻合,可能触发历史学者的联想。”
“启动‘民俗狂欢’计划,”明宇调出西山的文旅规划图,“把‘灵泉显灵’包装成‘西山秋祭’的全息投影表演,邀请视频博主参与制作,让他们亲眼看到‘古代农官’是如何用现代技术‘复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