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5章 屁的6万大军(1 / 2)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首页

左孝良来投奔李佑,并非什么两面下注。

黄氏与左氏,皆为河南大族。

黄家镇的黄氏,簧坝村的左氏,只是大族分出来的偏远小支。

左孝良的老家在簧坝村,位于武兴镇的河对岸,村民自发暴动分田地。此时已经被李佑接管,左孝良穷得只剩几亩地,反而因此逃过了一劫。

至于投奔秦宗权的左孝成,老家则在永阳镇。

那里属于最前线,西边、北边和南边,都已被暴民占领。永阳镇因为商业繁荣,土地也比较肥沃,农民暂时还过得下去,因此没有出现杀地主的事情。

可士绅们还是害怕,悄悄召集族人和家奴练兵,时刻提防着农民揭竿而起。

左孝成、左孝良本来互不认识,直到两人都考上秀才,看名字就知道是族兄弟,于是关系迅速变得亲近。

宣化乡接连暴乱时,他们两个正在洛阳参加乡试。

考举人双双落榜,结伴回乡时得知情况,又相约前往武兴村探查虚实。

一番探听,左孝成惊骇莫名,连忙前往蔡州,跑去求见忠武军节度使秦宗权。

左孝良却喜忧参半,继续观察李佑的施政,居然渐渐的为之折服。

他家里已经很穷困了,乡试期间都吃不饱,还是左孝成送他几个面饼。他十六岁中秀才,却次次乡试落第,朝廷还取消优免,这让左孝良失望透顶。

左孝良觉得,李佑可能会成事!

“嗙!”

苏如鹤把刀拍在桌上,一屁股坐下说:“是不是要打仗了?”

“不晓得,”李佑头疼道,“下游的暴民劫掠船只,已经没有商船敢过来,消息自然也传不到。我已经派船前往汴州,希望别被暴民给抢了,否则咱们的探子都回不来。”

“应该要打了,”左孝良突然开口,“我的族兄,已经前去投奔节度使,他知道武兴镇是什么样子。节度使只要不傻,必定发兵来攻,不过肯定先打下游的暴民。”

苏如鹤觑了左孝良一眼:“这又是哪个?”

李佑说道:“左孝良,字大善,秀才相公。”

“呵,总算有秀才投奔了,”苏如鹤笑了笑,问左孝良,“会不会带兵打仗?”

左孝良摇头:“不会。”

苏如鹤嘴上毫不客气:“那就是文官,跟咱不是一路的。”

左孝良报以微笑,不与这厮计较。

李佑对众人说:“李家拐必须拿下,明日立即出兵,相关人员也跟着,你们各自回去做准备!”

李家拐是一个大村,甚至发展出集镇,地处汴水的几字湾处,土地非常平整肥沃。那里北边是山峦,河对岸还是山峦,是节度使出兵的必攻之地。

如今被一群暴民占据,杀死地主之后,摇身变成新地主,还拉帮结派镇压佃户。

更可恶的是,这些家伙打着李佑的招牌,口口声声遵“李公子”为主,却又拒绝政工人员进驻宣传。

如果秦宗权带兵来攻,那些霸占李家拐的蠢货,很可能直接投靠节度使,帮着官军跑来打李佑。

翌日,出兵。

八百子弟兵顺河步行前进,粮草则用小船运输——李佑太穷,买不起运兵的大船,只能自己造一些运粮小船。

左孝良跟在李佑身边,看着后面的叫花子军队,内心涌出非常古怪的情绪。

毛竹、黄竹、锅盖、菜刀、镰刀、剪刀……这样的队伍,能跟官兵作战?偏偏精气神又很足,比左孝良见过的官兵好上百倍!

那个叫陈寿郎的,听说以前是戏子。此刻走在队伍前方,带着大家一起唱小曲,士兵们不时发出欢笑声。

行军不是该庄严肃杀吗?

左孝良不知兵,有些搞不懂状况,他还需要慢慢融入集体。

李佑的主帅大旗,由一个叫刘柱的扛着。

那面大旗啥图案都没有,就一块靛蓝色的棉布。这是平民服装之色,因为靛蓝染色便宜,贩夫走卒都穿得起,可以用来代表老百姓。

传令官更有意思,腰插几面令旗还算正常,挂着一面铜锣也正常,居然还背着一只唢呐。

这传令官以前是民间乐手,专门给人婚丧嫁娶吹唢呐的。

听说,唢呐一吹,全军冲锋。

这是给自家吹喜呢?

还是要给敌人吹丧?

黄顺德已经走得脚疼,他是军中主簿,不敢叫苦停歇,只能一瘸一拐往前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