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回忆与雨天
扶苏将手中的麸皮全部倒入鱼池中,而后目光放在了地图上。
秦廷的目光终于在河西走廊看了看,这个地方现在还不叫河西走廊,只不过现在的人们都说那里是一片很美丽的河谷。
扶苏在这片河谷找到了一个位置,那是后世的阳关。
现在阳关还没建立,不过位置依旧没有变。
如今的秦人只是稍稍看了那里一眼,秦人看到了河西走廊的富饶,自然就会惦记。
田安走到殿内,道:“公子,炉子热好了。”
扶苏颔首,将和好的面擀开,摊成一个个饼,放入一个炉子中炙烤着。
而后盖上了盖子,公子就坐在炉子边,一边取暖看书,一边等着炉子中的饼熟。
田安站在一旁,道:“敬业县今年要窝冬,也烤了不少饼作存粮。”
扶苏颔首点头。
当盖子再次被揭开的时候,一股饼香味传遍了整个高泉宫。
扶苏炉子中的饼拿出来,装入一个篮子中,吩咐道:“把这篮子中的饼交给高,让他分给宫里的弟弟妹妹。”
田安接过饼,把一个盖子盖在了篮子上,交给一旁的人。
扶苏又从炉子中拿了一篮子饼,趁着饼还热乎,就出了高泉宫。
做饼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公子为了做这些饼,费了半天时光。
从高泉宫一路走向御史府,与去年的寒冬时节一样,休朝的时候咸阳宫内没什么人。
扶苏到了御史府门前,提着篮子走入。
与去年一样,程邈就坐在这里。
只不过除了程邈,此地还有一个人物,乃右相冯去疾。
见到公子来了,冯去疾忙行礼道:“公子。”
程邈也跟着行礼。
“我来此地查阅一些文书,还望右相不要见怪。”
冯去疾行礼道:“这里的卷宗公子可以随意查阅。”
扶苏看了看四下,将篮子放在了右相面前。
冯去疾还没伸手去拿篮子中的饼,却见一只手已伸向了篮子,这只手的主人是程邈。
程邈从篮子中拿了一个还有余热的饼,回到他自己的那一侧的座位上,将两鬓的头发往肩膀后一甩,之后十分认真地尝着公子送来的饼。
冯去疾也从篮子里拿出了一张饼,吃了一口,的确很香。
御史府有单独的位置,因公子扶苏经常查阅每年从各地送来的卷宗,所以这个位置靠书架最近,桌案也是最大的。
田安点燃烛台,放在公子的桌边。
扶苏从书架上拿下了几卷书,仔细看着。
外面的风声依旧,扶苏看着近年来各地的人口变化,北方要迁民戍边,因此近来户籍的变动颇多,尤其是燕赵齐三地的人,多数在上郡入籍。
待敬业渠修建完成,还会有一次大规模的迁民,扶苏发现丞相的迁民之策多数都是针对楚地与赵地,大有将这两地的民户抽空的架势。
也难怪,近来楚地与赵地的民情最为复杂。
但这也没办法啊,不论是北方戍边还是南征,对燕赵与楚地的影响是最大的。
扶苏又看到了一卷文书,这卷文书来自邯郸郡,以前邯郸郡属于赵国的都城,现在成了大秦的邯郸郡。
扶苏在文书上见到了王绾这个名字。
王绾离开咸阳之后,应该是回了家乡。
可在邯郸郡送来的文书上得知,王绾被人邀请去了邯郸做客,并且在邯郸长住了下来。
不只如此,王绾去了邯郸之后,还有许多六国的旧贵族去拜访他。
扶苏看着这个消息蹙眉,邯郸的郡守还记录一些去拜访王绾的宾客名字。
这些名字很好查问,只要问询邯郸的郡守,郡守就可以将拜访王绾的每个宾客的底细挖出来,底细涉及对方以前是什么出身,是什么来路,甚至追查对方的来处,还能查到对方有多少家人,家中有几个孩子。
这就是秦法的严谨之处,一旦以后王绾出了变故,譬如说王绾想要起兵造反,就可以从这些宾客中寻找出同谋。
不过,扶苏并没有看到什么有价值的名字。
而且,对方就算有反心,也不会轻易暴露。
王绾出门在外,在别人家的府邸做客,几乎每天都有人去拜访他。
再严谨的秦法,也拦不住人家王绾在会客时,要关起门讲话。
扶苏有些失落的叹息一声,真的很想知道王绾退休之后,是不是在说大秦的坏话,以及他到底说了哪些坏话。
“公子,明天会有一场冬猎。”
扶苏将桌上的竹简重新卷起来,用绳子绑好绳结,装入一个布套之内。
“在哪里冬猎?”
“回公子,就在郑国渠边上。”
“好呀,正好想出去散散心。”
冯去疾行礼道:“明日,臣会安排人来接公子。”
程邈还在一旁吃着饼。
冯去疾侧目看去,这人的肚子竟然还吃得下,难怪程邈想要在御史府窝冬,原来他在这里可以吃到公子的饼,程邈居然瞒了两年。
眼看天色就要入夜了,冯去疾再看向还在看着看书的公子。
公子的桌案上放着一卷文书,还有另外一卷竹简。
公子一边看着,一边还在另一卷竹简上写着什么。
注意到对方的目光,扶苏将毛笔提起来,道:“右相见笑了,我看书有个习惯,要做笔记。”
冯去疾干脆站到了公子的身后,看着公子竹简上按照年份与地点做分类,而且写了户籍数量,微微颔首道:“臣听丞相说起过此事。”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同,我做不到过目不忘,写点笔记等到需要用了,还能拿出来对照。”
冯去疾看着公子的学习方式神色了然,颇为受用。
扶苏起身道:“天色不早了,就先回去了。”
“臣也该回去了。”
四人走到御史府外,程邈关上了门。
田安提着来时的篮子,此刻这篮子已空。
夜里,扶苏呼吸着带着寒意的空气,回头看了看跟在后方的程邈,询问道:“朝中都休朝了,平时都是程御史在这里吗?”
冯去疾回道:“他是自愿守在御史府的。”
后方的程邈行礼解释道:“臣近来专研书法,一个人在御史府更好一些。”
扶苏道:“程御史的书法很好。”
“公子的书法比以往更好了。”
说着话,来到了宫门口,扶苏送着两人出了宫门。
田安道:“公子,传闻右相是个很稳重的人。”
扶苏道:“看出来了。”
这从冯去疾的言行中就能看出来,一言一行讲究分寸。
不像锋芒毕露的丞相李斯。
从冯去疾的言语上来看,他只会说该说的话,这种人也是忠心的,说不定只对始皇帝的忠心。
翌日,右相早早就让人准备了车驾,让人在宫门前迎接公子扶苏。
朝中休朝之后的咸阳城很热闹,应该说每年这个时候的咸阳城都是很热闹。
咸阳桥修好之后,来咸阳的商旅就更多了。
田安一路跟着公子扶苏走向宫门,一路说道:“这一次冬猎,是丞相让人主持的,还请了不少人,就连王贲将军也请去了。”
扶苏稍稍点头。
秦人尚武,也爱打猎,此刻的郑国渠边上,王贲策马而起,朝着远处一箭而出,箭矢十分精准地落在草人身上。
李斯手拿着酒碗,大声道:“王将军,好箭术。”
“哈哈哈!”
王贲正大笑着。
而就在此时,更远处有一骑而来,以更远的距离放出一箭,也是极其精准地落在草人上。
王贲的笑声戛然而止,像是被一只手掐住了喉咙,甚至面色都有些涨红,他举目四望,喝道:“谁的箭!”
一个提着弓的将军缓缓出了队伍。
李斯举着酒碗笑道:“赵佗将军好箭术!斯敬将军。”
赵佗没有理会王贲,而是径直走上前,接过酒碗,行礼道:“谢丞相赐酒。”
这场冬猎的主办人就是丞相李斯,众人对丞相都是十分客气的。
而且丞相还带来了不少好酒。
“赵佗将军好箭术。”
又有话语声从另一个方向传来,王贲扭头看去,见到了右相冯去疾与公子扶苏。
一看是公子扶苏来了,众人纷纷行礼。
“右相说,今天在此地有人冬猎,扶苏就来看看,本不想打扰诸位雅兴……。”
李斯忙直起身子,张开双臂道:“都不用多礼。”
扶苏看到了许久不见的王贲,现在他的两鬓头发已白,只是一年不见,没想到变化这么大。
“王将军都有白发了。”
王贲道:“末将虽有白发,可这箭术……岂会输给赵佗小儿!”
赵佗行礼,道:“将军尽管来。”
言罢,两人要接着比试箭术。
李斯请着扶苏坐在一旁,来看众将领比试箭术,酒兴正高。
扶苏道:“老师,我昨天在查阅文书时看到了有关王绾的事。”
李斯目光还看着一群咋呼呼的将军,低声道:“王绾如何了?”
“王绾在邯郸,有不少的六国旧贵族去拜访他。”
李斯道:“公子不用在意,王绾除了说他心中不忿,他还能如何?能去拜访王绾的六国旧贵族,也都是王绾之流罢了,不足挂齿。”
田安已在一旁烤肉了,早在修咸阳桥时,他老人家就摸索出了烤羊肉的好手艺。
扶苏反问道:“他会反秦吗?”
李斯摆手道:“他口中多半会反秦,他自己多半不会,除了指着咸阳骂,此人绝翻不起任何风浪。”
扶苏心中暗想,老师说得对,王绾要是真的能翻起什么风浪,当初被夺去丞相位时就该翻起风浪了。
如果王绾真的是个隐患,放在当年……以李斯的手段,岂会让他活着出函谷关?
赵佗再放出精准的一箭,四周的将士们齐声欢呼。
李斯举着酒碗朗声道:“哈哈哈!王将军不如赵佗,老矣,老矣……”
王贲红着老脸,指着赵佗大声道:“再来!”
扶苏从袖子里拿出一块灰色的绸布,抬手递上,“老师,这是李由送来的书信。”
李斯依旧面带笑容,拿过公子递来的布绢,瞧着书信中的内容,所讲的都是一些蜀中的水土人情,还说要在蜀中大造锦缎,将蜀锦卖去西域,就能够发大财。
余下的话……还有他派人南下查探的情况,可从头到尾,就没提及他这位老父亲。
李斯反复确认,李由这小子是不是忘了他爹是谁。
虽说父子间相处并不好,但李斯觉得那小子即便是不给家中来信,多半是他拉不下脸,总归会让人送信给公子,旁敲侧击地问问这个老父亲的近况。
不曾想,这个小子真是只字不提呀。
扶苏没有想得这么深,只是觉得丞相看到李由的信应该会高兴。
见到丞相笑了,扶苏道:“李由在蜀中很好,他甚至想着怎么造福蜀人。”
李斯点着头又饮下酒水。
王贲将军与赵佗将军的比试刚告一段落。
王贲先是认可了赵佗的实力,从一旁的将军队伍中挑了几个都尉出来,让几人一同与赵佗搏斗。
数人就在雪地里打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