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三十二章 满意(1 / 2)问鼎南北朝首页

别看此时镇将府厅堂中正汇聚着大小官吏近二十余人,若真是细究起来除张宁苟南一两人乃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官员外,其余众人此前皆属不入流的吏员。

尽管华夏自古便有着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历来自最底层一步步攀至庙堂高位的才学之士也不胜枚举,可这终究是建立在无数朝代国度多达数千年的跨度之下才能涌现出如此多为人津津乐道的人物故事。一旦真要落在实际上同一朝代同一时期又能有多少呢?想来也不过寥寥几人罢了!!!!

此时望着厅堂众正面红耳赤,激愤不已的众官吏,张景宗心里所想到的正是这一点,他明白眼下这批效命于自己的官吏们纵然勤勉忠诚可在能力上却远不如真正朝廷体制内的官员,这也是他们之所以有着诸多问题的原因。

这些问题在他们眼里或许是极为棘手,可在真正有着治国之能的苏绰这里却显然不算太难。

果不其然,面对这一个个刁难,苏绰可谓是对答如流。

正如其所言此时的魏廷个体农人是朝廷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政权得以巩固的基础,当魏廷不能够保证个体农人的稳定时相应的也就自然而然的动摇了其自身的统治基础。

在魏廷社会中存在大批的依附人口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于个体农民,这些依附人口托身于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的田庄中,为他们耕作,只向大族或豪强缴纳田租。

十六国时期,北方社会便有百姓因秦、晋之弊,迭相荫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的情况,如此依附人口的大量涌现的情况到魏廷时期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当拓跋鲜卑进入中原地区后个体农人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离家乡,投靠荫庇在大族或豪强之家,史书便以此记载:“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这些脱离了国家户籍的依附人口依靠大族或豪强的保护,尽管自身安全有了一定的保证但受到大族或豪强的盘剥却是很沉重的,缴纳的租税甚至会逐渐逼近国家的赋税,可到了这时这些依附的人口却已是没有了后悔的余地。

对此魏廷中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自然不会坐视不理,经过他们的治理魏廷前期虽然因为动荡与战乱依附人口数量很多,可中期经过均田制的推行依附人口骤减,只不过到了如今因朝廷政治败坏对个体农人的压榨再次沉重起来,加之魏廷对于豪强的怀柔手段这才使得依附人口数量再度猛增,甚至超过了之前的动乱时期。

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此时自己所处的边关六镇,那些曾经的镇兵们虽被称为兵户或是府户但实则地位一样如依附人口一般地下,受到镇将军主的残酷盘剥,大多数情况下与镇将军主的私有物品没有区别。

针对这两点苏绰不仅道出了自己经过改良的均田制,还出人意料的用新的赋役制使得农户与兵户间的划分不再如先前那般泾渭分明,更是让听到这话的众人隐隐觉得此法一出那么势必农户会争相服役,甚至直接投身军中。